大學生健康教育

作者: 時間:2017-11-05 點擊數:

一.課程概況與定位

(一)課程性質-——是什麼

《大學生健康教育》是面向大一各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,共14學時,1學分。

該課程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,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,優化心理品質,幫助他們處理好在學習、交友與人際關系、身體健康、求職就業等方面産生的心理問題,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,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;并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,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衛生行為。

(二)課程任務---學什麼?

通過本課程的學習,促進個人的自我了解和人格完善,增強承受挫折、适應環境的能力和心理調适能力,預防各類精神疾患和變态心理的發生,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的出現,營造一個團結友愛、互助互學、心情舒暢、積極向上的校園心理環境;學生學習和掌握傳染病的知識,形成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衛生行為,防止傳染病在學校的流行;掌握現場救護知識,做好意外傷害的自救、互救,為學校安全和學生健康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。

(三)課程目标---會什麼?

1.知識目标

本課程主要引導學生掌握與身體健康有關的基本常識、包括心理健康有關的基本知識、常見的心理疾病及表現症狀、維護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、了解常見的傳染病的症狀和預防方式、現場救護的知識。

2.能力目标

心理健康的學習絕不僅止于了解相關基本常識,更重要的促進自我意識的成長,掌握自我探索技能,心理調适技能及心理發展技能。使之在遇到壓力困難和挑戰時能自我調節,具備良好的社會适應能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、做好傳染病的預防和現場意外傷害的自救和互救。

3.素質目标

本課程通過充分的案例與豐富的自我體驗,向學生展示生命之美,激發學生對自我的關愛,對生命的關愛。讓學生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衛生行為,關愛生命,培養生命情懷、愛自已才能愛别人,關愛生命,培養生命情懷。

二、課程内容與設計

(一)參考教材


姜微微和陳競秀主編的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》作為我校大學生健康教育心理模塊的授課教材。












3DA5C

廖碧珠主編的《青年學生健康教育》作為生理模塊的授課教材。

     













(二)課程結構


+課程設計理念

本課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,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。課程要采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、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。

在教學過程中,采取啟發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。要充分運用各種資源,利用相關的圖書資料、影視資料、心理測評工具等豐富教學手段。


(三)課程内容——理論教學(14課時)


模塊

教學内容

課時數

心理模塊

第一章  大學生心理健康導論與大學生的心理咨詢

2

第二章 大學生自我意識及培養

1

第三章  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

1

第四章  大學生情緒管理

1

第五章  大學生戀愛心理及性心理

2

生理模塊

第六章  傳染病

2

第七章  現場救護

1

四)課程設計

每一章的内容依托教材的理論知識,設計成教學模塊,利用專題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講授。通過主要通過心理測驗、課堂心理遊戲、體驗活動、課上訓練及課後練習獲得心理與生理健康有關的基本常識、常見的心理疾病及表現症狀、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和現場急救的方法,維護身心健康的基本方法等。

(五)課程重點

  本課程主要引導學生掌握與心理健康有關的基本常識、常見的心理疾病及表現症狀、維護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、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和現場急救的方法等。心理健康的學習絕不僅止于了解相關基本常識,更重要的促進自我意識的成長,掌握自我探索技能,心理調适技能及心理發展技能。使之在遇到壓力困難和挑戰時能自我調節,具備良好的社會适應能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。

(六)課程難點

大學生健康教育是一門實踐性要求很高的課程,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需要具備五項能力:

(1)悅納自我能力:從對自己的接納不完美到接納他人和世界的不完美。

(2)平衡能力:平衡理想與實現,自我與他人,家庭與事業的社會适應能力。促進心理内在的和諧穩定。

(3)人際交往技能: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更有效與他人溝通,建立良好穩定的關系,促進社會适應能力提升。

(4)傳染疾病辨别與預防能力。

(5)意外傷害自救與互救能力。

三、教學方法與手段


四、課程評價與考核

(一)考核要求

1、本課程屬于公共必修課、對學生學業考核評價遵循以下兩個原則:

(1)教學過程評價。結合課堂提問、小組讨論、成果展示、案例分析等手段,加強教學環節的考核。

(2)強調綜合評價。結合自我認識的情況、考核學生所擁有的綜合職業能力及水平。

2、考核成績由兩部分構成:

形成性考核(過程性考核)×20%﹢終結性考核×80%﹦100%

(1)形成性考核(過程性考核)(20%):學習态度、出勤情況(30%) ﹢課堂發言、讨論情況(40%)﹢平時作業(30%)

(2)終結性考核(80%)主要是期末考試卷面成績。

(二)評價标準

1.學習态度、出勤情況(30%):采取靈活的考勤方式,并記錄于教師教學動态表。

2.課堂發言、讨論情況(40%):課堂發言的主動性及提問回答、課堂讨論質量,根據平時表現酌情扣分。

3.平時作業(30%):布置的平時作業能否獨立、按時、高質量完成,課堂訓練能否按時完成。

4.終結性考核(80%):根據學生學期末考試成績,以50%計入課程總成績。



版權所有 © 太阳成集团tyc234cc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
地址:廣州市天河區迎福路527号 | 郵編:510520 | 辦公電話:020-37216170、020-37215292